第69节

作品:《世家子

    第131章 完结
    青州的免费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夫子家长和学生全都斗志满满,跟打了鸡血一样,憋着劲儿想做出一番成绩来让所有人看看,他们没给顾使君丢脸。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是那么高大上,但不得不说,人一旦有了目标,办事效率那叫一个高。而且,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更会珍惜念书的机会。新入学的孩童们都是听着长辈们说着顾使君的故事长大的,比他们大几岁的哥哥姐姐还时不时地向他们吹嘘当年他们跑去送顾使君回京的场景。
    这一切,都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们对那个像神一样无所不能的顾使君产生了巨大的向往。家里人为了鼓励他们认真念书,忽悠他们说是只要努力念书就能变得聪明,等到日后考过科举当了官,就能成为和顾使君一样了不起的人。
    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们又处于十分好忽悠的年纪,进了学堂后一个个干劲十足。夫子也很有水平,不死板教条,反而用一些有趣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给他们讲他们姓氏的由来。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完了,还在换牙的孩子们都很开心,笑得露出了牙齿的豁口:念书真有意思,又不用干活,也不难的嘛!
    不过两年,青州就交上了一份让人欣喜的答卷。
    这帮蒙童中,不乏天资出众者,前十的水平就是放在京城也十分能打,要是不出意外,不出十年,说不准顾淮之就能在京城见到他们中的一部分——成绩太出挑,顺利中举进京赶考。
    这样的成绩让顾淮之欣慰,嘉平帝大喜。这一波可都是寒门学子,未来的有生力量,嘉平帝能不高兴么?
    这样的成绩,让朝中本来反对的人也没话说。嘉平帝便大手一挥,在各州正式推行免费蒙学之事,各家适龄儿童都得进学。
    顾淮之在青州蒙学步入正轨就不再关注这事儿,将精力放在了顾燮身上。
    顾燮上回被亲爹坑了,没能下场考试。这一次顺利拿下小三元,成为了秀才,小小风光了一把。人人都夸顾淮之后继有人,说顾燮有他当年的风范。
    顾燮听了却不是很满意,鼓着腮帮子对顾淮之道:“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比阿爹更厉害的人!”
    这志向可不小,顾淮之麻溜给儿子鼓掌,对儿子这份雄心壮志充分给予肯定,然后又笑眯眯地给他灌毒鸡汤,“人嘛,不努力一把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定的有多高。”
    顾燮正是最容易犯中二病的时期,经不得激将,听了这话立即炸毛,气鼓鼓地滚去挑灯夜战,誓要一鼓作气拿下□□,来个连中六元,这样总能比爹强了吧!
    生活不易,顾燮叹气,有个太优秀太耀眼的亲爹,也是一种烦恼。
    等到顾燮一路拿下解元会元和状元后,所有人都沸腾了。这可是大晋第一位连中六元的厉害人物,他还有个声名赫赫的亲爹,父子俩一个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一个是有史以来的六元及第,更添一份传奇色彩。
    不过顾氏的名声也愈发大了,几乎在这时达到了顶点,力压其他几家与顾氏齐名的一流世家。
    顾淮之也皮,领着徐清漪和顾烨看完顾燮打马游街后,等到顾燮回来,立即笑着调侃他,“恭喜新科状元郎达成自己的目标,现在人家都不叫我顾大人,而是叫我状元郎他爹了!”
    虽然知道亲爹这是在和他开玩笑,顾燮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他爹战绩那么彪悍,能够稍微压过他爹那么一丢丢光芒他就已经十分满足啦。
    然后,新科状元郎就被亲爹捏住了命运的后脖颈,一路去了书房,“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状元郎,现在媒婆都快踏平我们家的门槛了,你来说说,你自己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顾燮一张俊脸涨得通红,期期艾艾道:“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由爹娘做主便是。”
    明白了,这是还没开窍。
    顾淮之点头,将这事儿抛在了脑后,只是让徐清漪多关注关注几家教养良好自身也十分优秀的姑娘。作为亲爹,顾淮之十分明白顾燮的德行,这就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完美无缺。念书就要当第一,考科举就要一路夺魁,少一个第一都能让他郁闷许久。这样的性子,不给找个才貌双全的媳妇儿,顾淮之还得担心儿子的婚姻出问题。
    顾燮科考的大事儿过后,顾淮之又投入到工作之中。
    教育和医疗一向是民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版块。
    现在教育已经慢慢开展起来走向正轨了,下一步也该着手医疗这一块了。
    顾淮之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医保”两个大字。
    这确实是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惠民政策,但是,怎么贴补,还得仔细算一算。
    上次的免费蒙学已经让很多人不痛快,觉得这是在浪费国库的银子。这次要是再来一个免费就医,顾淮之还真怕那些老大人一口气上不来晕死过去,那他可真是罪孽深重。
    但顾淮之个人觉得,哪怕开展医保再困难,也得拼尽全力试一试。都说古代平均寿命低,实际上是普通的老百姓寿命短,婴儿的夭折率高,再加上医学技术不发达,很多病都没办法治,穷人家也看不起病,只能等死。
    所以,医保制度再难,顾淮之也必须咬牙坚持施行。
    这背后可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人命,现在国库充盈,这时候不提医保的事什么时候提?
    再说了,医保前期虽然投入大,但时间长了也能慢慢回本,不会一直都是朝廷的负担。要是朝廷又缺银子了,顾淮之对自己的商业水平还是很有信心的,在赚钱的事儿上,他就没输过。
    钱不够,继续赚啊,多大点事儿!
    顾淮之的态度太过热切,嘉平帝想阻止一时间竟说不出口,就怕一开口就伤了顾淮之的满腔热血。
    但是嘉平帝心里也在打哆嗦,“给贫困患者报销大部分医药费……这事儿太大了,你可知整个大晋有多少贫困人口,一个个的补,就算国库充盈,也补不起啊!”
    顾淮之默默看着嘉平帝,幽幽道:“您是不是忘了,微臣乃是户部尚书,掌管户籍钱粮,怎么可能不知道大晋的贫困人口数目?”
    嘉平帝语塞,尴尬挠头,勉强挤出了一个微笑,好声好气地劝顾淮之,“既然你知道,那就该明白,医保之事,不是大晋现在能负担得起的。”
    “负不负担得起,得看数据说话。”顾淮之敢提出这个建议,就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嘉平帝话音刚落,顾淮之就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嘉平帝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头晕,顾淮之却指着一个又一个数字跟他讲解,这是怎么算出来的,贫困的标准该怎么定,每人每年该交多少医保费用……
    嘉平帝一开始还不太想听,后来却不自觉地端正了脸色,认认真真地听完了顾淮之这一番长篇大论,并迅速地抓住了要点,“你的意思是,照这么来算,只要十年的功夫,朝廷就能回本,十年过后,就这个医保,还能让朝廷获利?”
    顾淮之认真点头,“微臣刚才已经向陛下演算过了,陛下若是不信,可以再找几名精通数算的人来一起算一算。微臣这笔账,绝对没算错。”
    嘉平帝的心开始动摇,要是真能不拖累朝廷,都不需要它盈利,只要它能收支持平,嘉平帝都觉得这事儿能行。名利双收的大好事,谁不想要。更何况,医保这事儿,绝对是旷古烁今的壮举,仁政中的仁政。有了这笔政绩,嘉平帝都敢肯定,自己一定能青史留名,成为无数帝王中最耀眼的其中之一。
    这个诱惑太大,嘉平帝觉得自己有点顶不住,叫齐了几位尚书大人,想让他们给自己泼泼冷水,让自己冷静一下。
    结果可想而知,顾淮之那张嘴,御史台绑在一块儿都干不过他,更别提这几位老大人了。最终,老大人们不但没能让嘉平帝冷静下来,反而被顾淮之洗了脑,开始反过来催促嘉平帝快点施行这一仁政。
    嘉平帝:???错估了阿淮的战斗力,失策失策。
    后来,嘉平帝无数次庆幸顾淮之的嘴炮够厉害,没让他给带偏了。当医保成为全民都参与进来的产品后,产生的价值简直不可估量。
    得民心这类想得到的事儿就不用说了,顾淮之还向嘉平帝秀了一把商业骚操作,向他展示了一番什么叫做借鸡生蛋。拿了百姓医保费做投资做得风生水起,和西域等国建立了稳定友好的贸易往来,还把主意打到了海上,一出海便是百倍之利。
    经过顾淮之的手,医保费顿时翻了好几十倍。别说回本了,仔细算一算还能有盈余。
    嘉平帝整个人都有点恍惚,这才明白顾淮之说的那句大钱不是靠攒出来的,是赚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医保取得巨大成功后,顾淮之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也是在那一年,顾玄与世长辞,夜间睡过去的,没有受任何痛苦。
    顾淮之放生痛苦,哀痛不已,短短几天便瘦得不成人形。顾玄出殡那日,嘉平帝亲自前来吊唁,下旨给顾玄谥号为“文”,陪葬帝陵。
    顾淮之默默流泪,在顾玄灵前暗暗发誓:您放心,顾氏的荣耀,还将继续传承千年,永不断绝!
    守完孝后的顾淮之官复原职,继续大放异彩,航海、治水、通商、用经济手段制裁戎狄……
    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年辞官后,顾淮之又开创了百工学堂,鼓励各行各业的匠人们发挥所长,群策群力,研究出新东西。
    直到顾淮之白发苍苍走路都颤颤巍巍时,这个学堂造出过玻璃,培育出了嫁接果树,正准备研究自然生长的一禾两穗的嘉禾,探索谷物的奥秘……
    顾淮之这一生政绩斐然,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值得大书特书,即便是最苛刻的史官,也挑不出他任何错处,为他单独写了一份顾相传。
    而顾氏子孙,在顾淮之的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也正如顾玄期望的那样,人才辈出,继续延续顾氏的荣耀。直至帝制结束,顾氏子弟依旧活跃在各行各业,都是各行业的翘楚。
    顾氏祠堂中,一阵风吹过,吹动了顾氏一族供奉的族谱上,哗啦啦一阵声响,最终停在翻页痕迹明显的那页,左侧一行尤为引人注目——先祖顾淮之列传。
    作者有话要说:完结啦,顾淮之就陪大家到这里啦!
    谢谢大家一路陪伴,鞠躬
    下本《咸鱼被逼考科举》周一晚九点开文,那本我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再断更!感兴趣的宝宝可以先收藏一下,开文就能看啦!